《三国演义》之赤壁之战叙事策略
一、戏剧性与悬念感营造
赤壁之战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基石,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悬殊,极具戏剧性。《三国演义》将此发挥到极致,如第四十三回开篇,曹操 83 万大军逼近东吴,众谋士劝孙权投降,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。诸葛亮前来促使孙权对抗,舌战群儒后为孙权分析形势,孙权左右为难。此时吴国太一句“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?”使情况大变,叙事戛然而止,留下悬念,勾起读者欲望。
在赤壁之战中,类似情况屡见不鲜。仅第五十回“诸葛亮智算华容,关云长义释曹操”一回,曹操兵败赤壁后,先后在乌林之西、葫芦口、华容道遭遇赵子龙、张飞、关云长,每次都自以为计,却次次遭遇伏击,紧张刺激。就连曹操遇到自己的部属曹仁,小说也写得惊心动魄,充满戏剧性。这种戏剧性和悬念感使整个故事色彩斑斓、精彩生动,成为古代战争小说的典范。
二、战争谋略与谋士活动
中国有“老不看‘三国’,少不看‘水浒’”的说法,虽说法正误不论,但《三国演义》叙事注重战争谋略和谋士活动却是事实。三国时代的战争史实际上是谋士们斗智斗勇的历史,赤壁之战中更是如此,贯穿全篇的几乎都是智力的较量和计谋的较量。
曹刘孙三方的重要智谋人物纷纷出场,如曹操在赤壁之战前以少胜多迅速崛起,而在赤壁之战中却被周瑜打得狼狈逃窜;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尽显智慧,舌战群儒、智激周瑜、草船借箭等,不仅与曹操斗智,还与周瑜斗智,且总是计高一筹;周瑜既要与曹操斗智,又要与诸葛亮斗智,与曹操斗智时总赢,与诸葛亮斗智时却总输。通过这种战争谋略的较量,作品完成了对重要智谋人物的塑造。
整个赤壁之战的叙事以突出曹孙刘三方谋略为中心,重点在于突出诸葛亮的智谋,甚至可以说主要是为了神化诸葛亮。这种叙事策略不仅运用于赤壁之战,还推广运用到《三国演义》全书。
三、人物心理与性格刻画
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,在赤壁之战中,对各个人物的心理描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如诸葛亮见孙权时,根据孙权的相貌决定用激将法,成功说服孙权联刘抗曹;周瑜给孙权分析曹操军队的不利之处后,以为万事大吉,却被诸葛亮识破,揭示出周瑜防孔明杀孔明的心理。
性格刻画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,在赤壁之战中,不论文臣武将,都以典型的性格特征树立于人物画廊之中。周瑜心胸狭窄,不能容人,常常想要杀掉诸葛亮,最终被气死;鲁肃老实、憨厚,是孙刘联合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;诸葛亮则是孙刘联合抗曹的创意者、推动者和执行者,被塑造成无所不能的完人。
四、战斗场面描写
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著名的全局性重大战役,战斗之频繁可想而知,但《三国演义》对其真正战斗场面的描写并不多且十分简约。从曹操下战书到火烧赤壁曹操大败,共 8 回篇幅,真正描写战斗的场面只有三处。
如第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,东吴大将甘宁一箭射死蔡瑁之弟蔡熏,东吴战船横冲直撞,曹军大败;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,东吴大将韩当、周泰分别斩杀焦触、张南,曹军大败;第四十九回三江口周瑜纵火,黄盖诈降,火借风势,火烧赤壁,东吴将帅形象鲜明,曹操等文臣武将形象也得以刻画。短短几百字,就将火烧赤壁的壮观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人佩服作者战争叙事艺术之高超。
赤壁之战的叙事策略是《三国演义》战争叙事策略的缩影,其他战争的叙事策略与之基本相同,这使《三国演义》在战争叙事方面形成了独特地位,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