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主要内容及特色
一、历史背景与时代风云
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近百年的历史,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,魏、蜀、吴三国展开政治和军事斗争,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。
二、人物形象与性格刻画
在众多人物中,描写详细、性格突出的近百位,对其肖像有所描绘的约二、三百人。如关羽,姓关名羽,字长生,后改字云长,因其髯长二尺被称“美髯公”,小说第 1 回中描写他“身长九尺,髯长二尺,面如重枣,唇若涂脂。丹凤眼,卧蚕眉,相貌堂堂,威风凛凛”,后又加上“跨下赤兔马,手中青龙偃月刀”,构成其整体形象,且作品多处表现其忠义性格,“义”是其性格基调,是“义”的化身,是中华民族“义”的人格化。
三、文学特色与思想倾向
开篇与“义”的贯穿:小说一开篇就是“桃园三结义”,“义”自始至终贯穿整部作品,通过关羽形象典型地宣扬了“义”的思想。
反映历史与改编: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,人物名称、地理名称、主要事件与《三国志》基本相同,人物性格在《三国志》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,如夸张、美化、丑化等,一方面反映真实三国历史满足读者需求,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改编。
四、主要故事与情节发展
汉室倾颓·讨伐董卓:东汉末年宦官当权,生灵涂炭,张角兄弟发动黄巾起义,幽州太守刘焉出榜招兵,刘备、关羽、张飞桃园结义后投靠刘焉,从军后大败黄巾。
群雄逐鹿·吕布覆灭:董卓死后中原大乱,曹操讨伐青州黄巾并编制青州兵,因父仇征讨徐州并屠城,徐州太守陶谦向北海孔融求救,刘备前往助阵。
内阁密诏·千里独行:曹操作威作福,许田打围对献帝无礼招致忠臣愤怒,皇帝密召董承入宫授以衣带诏,西凉马腾与刘备参与此谋,刘备借剿灭袁术之机脱身,袁术最终渴死。
官渡之战·大破袁绍:江东孙策被害身亡,孙权坐领江东与曹操修好。
三顾茅庐·荆襄之变:荆州处因刘表次子娘舅蔡瑁与刘备争权,刘备跃马檀溪,得水镜先生司马徽点拨,闻卧龙、凤雏之说,后得徐庶推荐诸葛亮,徐庶被曹操逼进许都并许下终生不为曹操献计之誓。
赤壁之战·火烧曹兵:曹操书信至江东威胁孙权投降,诸葛亮借机入东吴舌战群儒、智激周瑜,孙权决意破曹操,周瑜与曹操 83 万大军隔江对峙,多次斗智,诸葛亮胜出,最终火烧曹兵。
三气周瑜·大战马超:周瑜中计重伤,诸葛亮夺下南郡等荆襄诸郡,又定下美人计欲扣押刘备,被赵云粉碎,周瑜回柴桑后定下假途灭虢之计又被识破,回柴桑后性命垂危,诸葛亮吊孝并寻得副军师庞统。
夺占西川·合肥会战:益州刘璋处别驾张松欲献西川图给曹操被逐出,回川受刘备款待后献上取西川之说,刘备入川后与刘璋反目,副军师庞统死于落凤坡。
巧取汉中·痛失荆州:张飞大战张郃获胜,诸葛亮激黄忠建立奇功,黄忠斩曹操爱将夏侯渊,曹操起兵报仇杀害杨修,诸葛亮设计使曹操兵退斜谷,东川亦为刘备所得。
汉室末路·夷陵之战:曹丕折服曹彰欲害曹植,刘备义子刘封因未发兵救关羽被处死。
七擒孟获·六出祁山:南蛮王孟获造反,诸葛亮亲率大军七擒七纵孟获,最终南方之乱平息。
司马专政·九伐中原:魏曹睿后期政治衰落,辽东公孙渊造反被司马懿剿灭,曹睿病危托付曹芳于司马懿病逝,司马师、司马昭独揽朝政,高贵乡公曹髦与司马昭决斗被杀。
偷渡阴平·三分归一:汉将姜维第九次伐中原,司马昭派钟会、邓艾分兵入蜀,钟会夺取汉中,邓艾偷渡阴平成功,姜维假意投降钟会欲除掉邓艾,后机谋泄露,钟会死于殿上,姜维自尽,陆抗死后杜预率兵伐吴,吴主孙皓投降,三分天下合归一统。
《三国演义》以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为开端,魏、蜀、吴三国相继崛起成鼎足之势,最终都被西晋所灭,演出了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的历史长剧,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成熟的长篇小说,取材于三国历史,在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而成,取向现实主义,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都取得很高成就,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,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、勇等,自始至终贯穿着“拥刘反曹”的思想倾向,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