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智慧与故事
一、经典语句
良禽择木而栖,贤臣择主而事。
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
赔了夫人又折兵。
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令我永生难忘的仍是姜维的那句话:人生如白驹过隙!
大丈夫生于天地间,不识其主而事之,是无智也!今日受死,夫何足惜!
攻心为上,攻城为下;心战为上,兵战为下。
父精母血,不可弃也。
大丈夫处世,遇知己之主,外合君臣之义,内结骨肉之恩,言必行,计必从,祸福共之。
二、与《三国志》的区别
性质不同: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史书,而三国演义是小说。
文学体裁不同: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国别体,三国演义是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。
内容不同: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记载三国时期的史料,《三国演义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,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。
《三国志》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,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《魏略》、官修的韦昭《吴书》,此三书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。蜀国无史官职,故自行采集,仅得十五卷。而最终成书,却又有史官职蜀、吴,纪传体,国别史,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“前四史”之一。
三、小说价值
三国演义作为小说很有文学价值。单单和《三国志》比,三国演义语言更为平实,人物刻画十分鲜明,情节安排详略得当,部分篇目诸如骂死王朗等情节,议论水平极高。纵使是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学生,读三国也大有裨益。
小说特有的脸谱化加强了读者对部分历史人物的理解。这一点,纵使是写人物生平的正史传记,也往往难以做到让人“活”在读者面前,但小说有六要素,六要素让人物“活”了。
对比正史,恰到好处的“不真实”并不出圈。譬如单挑,真正打仗谁随随便便赌上主将来单挑的?但偏偏单挑这种情节,读者能自发代入,觉得有趣。
四、同类题材比较
在同类题材中,三国演义无疑是出类拔萃的。三国演义对标的是历史小说,所以和西游记,红楼梦是有差异的,他对标的其他历史小说---封神演义是出名的前后逻辑混乱;讲岳飞的说岳全传人物死板到和木偶人差不多;隋唐演义这种往难听说则是狗血爽文,情节侮辱智商……看来看去,也就水浒传二者可一较高下,所以两位都是四大名著。
五、历史局限性
不可否认三国演义存在糟粕部分。但这个糟粕完全不是来自任何一条您在副题目中所言,而是来自罗贯中作为旧时代作家,没有也不可能跳出封建框框条条,用现代唯物主义来叙事写人,从而带上了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。但这个问题,又不是三国演义独有,说其他三大名著一本比一本按现在人来评价都毁三观,我完全信。
六、剧集概况
84 集电视连续剧《三国演义》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《三国演义》改编,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、中央电视台制作,王扶林担任总导演,蔡晓晴、张绍林、孙光明、张中一、沈好放任分部导演,孙彦军、唐国强、鲍国安、吴晓东、陆树铭、李靖飞、洪宇宙、魏宗万、张光北主演,总投资 1.7 亿元人民币。
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,是魏、蜀、吴的兴亡史,共分为《群雄逐鹿》(1—23 集)、《赤壁鏖战》(24—47 集)、《三足鼎立》(48—64 集)、《南征北战》(65—77 集)、《三分归一》(78—84 集)五大部分。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、紧张尖锐的斗争;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,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。
七、歇后语集锦
“三个臭皮匠,赛过诸葛亮”说明集体智慧的力量。
“周瑜打黄盖—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”揭示了策略与合作的重要性。
“过五关,斩六将”形容关羽的勇猛。
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比喻时机的重要性。
“周瑜谋荆州——赔了夫人又折兵”展示了周瑜的失败与无奈。
“徐庶进曹营——一言不发”展示了徐庶的忠诚。
“诸葛亮皱眉头——计上心来”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。
“鲁肃上了孔明的船——糊里糊涂”反映了鲁肃的无知。
“关公面前舞大刀——献丑”展示了关羽的威严。
“诸葛亮大摆空城计——化险为夷”展现了诸葛亮的智谋。
“曹操败走华容道——不出所料”描绘了曹操的失败。
“看三国掉泪——替古人担忧”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。
“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”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。
“车载斗量”形容人才众多。
“断头将军”展示了壮士的英勇。
“吴下阿蒙”讽刺了吕蒙的无知。
“老牛舐犊”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。
“兵贵神速”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。
“出言不逊”反映了张郃的傲慢。
“大器晚成”展示了崔琰的才能。
“负重致远”形容了庞统的坚韧。
“乐不思蜀”反映了刘禅的无能。
这些歇后语不仅丰富了三国的历史文化,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生活中的智慧与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