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中的“三绝”
一、智绝——诸葛亮
诸葛亮,字孔明,号卧龙,乃三国中智商最高之人。早年随叔父诸葛玄至荆州,诸葛玄死后,便在襄阳隆中隐居。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联孙抗曹,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,形成三国鼎足之势,又夺占荆州。建安十六年,攻取益州,继又击败曹军,夺得汉中。
蜀章武元年,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,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,主持朝政。他勤勉谨慎,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,赏罚严明;与东吴联盟,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,实行屯田政策,加强战备。前后六次北伐中原,多以粮尽无功。终因积劳成疾,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(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),享年 54 岁。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,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。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。
作者通过《草船借箭》《借东风》《舌战群儒》《空城计》等名篇,着力刻画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,使他在民间成了智慧的代名词,有“五百年才出一个诸葛亮”的说法。诸葛亮得以千古流芳,成为中华民族的智神,可概括为:神机妙算,人生则是鞠躬尽瘁。可惜小说永远是小说,历史上的诸葛亮在军事才华上远不如周瑜,可惜小说却反其道而行之,将周瑜打成嫉才的小人,才能也不如诸葛亮,当年火烧赤壁的周瑜在天之灵恐怕也会气得犯心脏病。诸葛亮智则智矣,却不能算定自己早死。在五丈原弥留之际,还寄希望于七星灯来保命,最后还加害于魏延。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,诸葛亮也不能挽救蜀国失败的命运。
二、奸绝——曹操
曹操,字孟德,三国中最奸诈之人,治世之能臣,乱世之奸雄!他曾担任东汉丞相,后加封魏王,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。去世后谥号为武王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
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,对内消灭二袁、吕布、刘表、马超、韩遂等割据势力,对外降服南匈奴、乌桓、鲜卑等,统一了中国北方,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,扩大屯田、兴修水利、奖励农桑、重视手工业、安置流亡人口、实行“租调制”,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、经济出现转机。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,政治渐见清明,经济逐步恢复,阶级压迫稍有减轻,社会风气有所好转。曹操在汉朝的名义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积极作用。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由于作者那个时代的情况,造成了他对人物刻画上的偏颇,刘备成了重扶汉室江山、大仁大义的英雄,而曹操却成了谋朝篡位、心胸狭窄、阴险狡诈的一代奸雄。关于描写曹操奸诈的文字很多,也有许多名篇。
三、义绝——关羽
关羽,字云长,被称为“美髯公”。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,辗转各地,和刘备、张飞情同兄弟,虽受曹操厚待,但仍借机离开曹操,去追随刘备。赤壁之战后,关羽助刘备、周瑜攻打曹仁所驻守的南郡,而后刘备势力逐渐壮大,关羽则长期镇守荆州。
建安二十四年,关羽在与曹仁之间的军事摩擦中逐渐占据上风,随后水陆并进,围攻襄阳、樊城,并利用秋季大雨,水淹七军,将前来救援的于禁打得全军覆没,威震华夏,使得曹操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。但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、陆逊袭击了关羽的后方,关羽又在与徐晃的交战中失利,最终进退失据,兵败被杀。
关羽是义薄云天的代名词,当年在华容道义放曹操成了他受万人敬仰的重要因素。最能代表关公义气的是挂印封金、过五关斩六将。当初桃园三结义,就在于一个“义”字。关公在屯土山被曹操团团围住,曹操让与关公有一面之情的张辽去说降,三番五次,最后关公为了保全刘备家室,答应“降汉不降操”。谁知曹操很快就答应了,曹操说汉即吾,吾即汉,同意了关公的条件。关公投降曹操后,曹操待他上马金、下马银,三日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还赐给美女十人,但关公只是表面应付,最后还是在得到赤兔马后,扬长而去,还杀了曹操六将。这个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,深得人心。其实,曹操如果真要杀关公,易如反掌,只是不杀,怕背罪名而已,也是爱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