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国演义》主要人物简介
一、曹魏阵营
曹操:(155 年-220 年 3 月 15 日),字孟德,一名吉利,小字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,曹魏政权奠基人。曾担任东汉丞相,后加封魏王,奠定曹魏立国基础,去世后谥号为武王,其子曹丕称帝后,追尊为武皇帝,庙号太祖。
夏侯渊:字妙才,沛国谯人。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名将,夏侯惇之族弟,八虎骑之一。群雄征讨董卓时随曹操一同起兵,后征战四方,屡立功勋,在平定马超叛乱后负责西北防线镇守。
张郃:河间鄚人。东汉末年,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,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。191 年,袁绍取冀州,张郃率兵投归,任校尉。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,此后随曹操攻乌桓、破马超、降张鲁,屡建战功。
张辽: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。曾从属丁原、董卓、吕布。下邳之战后,归顺曹操,此后随曹操征讨,战功累累。与关羽同解白马围,降昌豨于东海,攻袁尚于邺城,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等。
二、蜀汉阵营
刘备:(161 年-223 年 6 月 10 日),字玄德,三国时期开国皇帝。自称是前汉第六代皇帝景帝之子、中山靖王刘胜后代,一心恢复汉室江山,师从大学者卢植,与公孙瓒是同门师兄,为人重义气,手下集结众多有志青年。
蒋琬:字公琰,“蜀汉四相”之一,初期不理政事不被重用,且险些被赐死,经诸葛亮求情开始被重用并得到悉心培养,后屡受提拔,历任尚书郎、东曹掾、丞相长史。
诸葛亮:字孔明,号卧龙,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战略家、外交家、发明家、文学家。蜀国首席智囊,刘备三顾茅庐后出山,致力于辅助蜀汉,官拜丞相、武侯。
马良:字季常,因眉毛中有白毛,人称白眉马良,马谡之兄,马良共有兄弟五人,人称“马氏五常”,而马良最为出色,有“马氏五常,白眉最良”赞誉。
三、东吴阵营
孙坚:字文台,东汉末年江东地区割据诸侯,是孙吴基业奠基人。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后人,参与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战役,斩杀华雄,大破董卓,官至破虏将军,又称“孙破虏”。
孙权:字仲谋,孙吴开国皇帝,长兄死后继承其势力,成为一方诸侯。吸取父亲和兄长横死教训,不再贸然扩大势力范围而是用心经营江东,政治上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,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。
张昭:字子布,孙吴重臣,彭城人,初跟随孙策,孙策临死前将弟孙权托付给张昭,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,稳定江东局势。
周瑜:字公瑾,东吴四英将之一,三国时期名将,东吴四大名督之首。出身名门,长相俊美,范成大称赞其为“世间豪杰英雄士、江左风流美丈夫”,文武双全,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、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。
主要人物性格特点
刘备:以恢复汉朝统治为政治理想,性格核心是“仁义”,善于招揽人才,有胆识和胸襟。
诸葛亮:智慧的代表,精通兵法、天文、地理等,智谋和决策对蜀汉发展起决定性作用。
关羽:以勇猛善战和忠诚著称,斩杀华雄、颜良等众多敌军将领,形象在中国文化中视为忠诚和勇敢象征。
张飞:勇猛善战,性格豪爽。
曹操:性格复杂,既有奸诈狡猾一面,也有胸怀大志、善于用人一面。
孙权:有勇有谋,在继承父兄基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东吴势力,与蜀汉、魏国形成三国鼎立局面。
周瑜:英俊潇洒,谋略过人,与诸葛亮斗智斗勇是小说一大看点。